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

第466章 百代文宗韩愈(第1/4页)

韩愈,唐代著名文学家,唐宋八大家之一。

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,名副其实的文坛祖师爷。

韩愈一生,充满了起伏与变幻。

既有意气风发的学问成就,也有仕途不顺的坎坷遭遇。

他行文风格直白犀利,为世间不平而鸣,时常与主流观念针锋相对。

他是一位愤青,也是一位敢于挑战权威的杠精。

但也丝毫不影响他,为中国文学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,深刻引领后世文风巨变。

翻开韩愈的一生,也曾几度迷惘,几度悲凉。

混迹官场三十载,不论顺逆高低,都依然保持自己的品性。

也正是他性子里的这份倔犟,才让他在泛黄史卷中风姿长存。

苏轼曾评价韩愈:文起八代之衰,道济天下之溺,忠犯人主之怒,勇夺三军之帅。

得苏轼如此评价,可谓古今独一份,足见韩愈一生之伟大,一世之传奇。

“韩愈的运气,从出生起就不怎么好。”

“刚出生不久,母亲就离开了他。”

“三岁时,父亲也与世长辞。”

“等到十岁那年,兄长韩会遭贬,没过多久,就撒手人寰。”

“家中只剩下寡嫂孤儿,相依为命。”

“长嫂郑氏带着年幼的韩愈几经辗转,才回到尚有些家产的故乡宣城,有了安身之所。”

“年仅十岁,韩愈就经历了人生的两大痛苦:生离死别,流离失所。”

“而生活中的这些不如意,不仅磨砺了韩愈的坚韧性格,更让他对黎民的困苦有了深刻的认识。”

“凡是苦读多年的读书人,都会选择去参加科举考试,求个一官半职,韩愈也不例外。”

“在宣城,他准备了十年,考了四次才中了进士第。”

“可没过多久,他便在博学宏词科考试上栽了几个跟头。”

“没办法,他给当朝宰相上书,希望能获得对方的推荐。”

“他每月送去一封信,连续三个月,却如泥牛入海,杳无音信。”

“生活不仅没为他打开一扇门,连窗户都锁上了。”

“此时的韩愈,说他心中毫无怨气,那是假的,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迷茫和颓丧。”

“寂静的夜里,他曾辗转反侧,思考自己的出路。”

“为了生存,他不得不两入节度使幕府,做了几年的幕僚。”

“可幕僚的工作枯燥繁琐,既养不了家,也满足不了他的政治需求,难道就这样耗下去?”

“眼见时光匆匆流逝,自己还没有作为,韩愈思虑良久,决定裸辞。”

“他回到长安,毅然参加第四次吏部考试,这次他终于通过了。”

“先是担任国子监四门博士,不久又被身为京兆尹的李实推荐,升为监察御史,负责监管百官。”

“官职的步步高升,让韩愈一扫之前的阴霾,整个人都变得意气风发起来。”

“从前摔过的跟头,吃过的苦,全都化为脚下台阶,积淀为人生的厚度。”

“他踌躇满志,决心握住手中利剑,横扫朝堂之污浊,重展大唐之雄风。”

“可刚上任不久,就碰到一个棘手的难题。”

“也正是这个难题,让他刚有起色的境遇瞬间急转直下。”

苏轼:从愤青少年到文坛祖师的传奇人生!

安史之乱后的大唐依然动荡不安,文风日渐衰落,儒家思想不再为主流。

眼看文坛无以为继,幸好这一年,在河南孟州城,韩愈坠地。

他生在一个官宦家庭,祖父韩襄曾任过颍州刺史。

家族在当时颇有地位,其父对他喜爱有加,寄予厚望。

然而,人生这场游戏里,韩愈的新手期并不顺利。

韩愈尚年幼,懵懂不知事,父亲韩仲卿便早早去世。

家道迅速中落,还未到上学的年纪,便辗转到了兄嫂家。

转眼就到了入学的年龄,嫂嫂郑氏一心想给他起个既美又雅的名字。

翻看书籍左思右想,总是找不到一个合意的。

韩愈看到嫂子为难,脱口而出一个愈字。

正巧,韩愈长兄名介,次兄名会,愈也以人字作首,自是恰当。

孤苦的童年经历,成为韩愈人生的底色,让他小小年纪,就格外的自立。

韩愈自幼聪颖,天赋极佳,七岁读书,十三岁能文。

他刻苦自学,立志通过科举出人头地。

他潜心研读儒家经典,逐渐在思想与文学上展现出非凡的才华。

他注定要做一名愤青,革除着这个王朝的弊端,不管是文坛,还是政坛。

然而,和那个时代绝大多数读书人一样,韩愈的科举路也并非一帆风顺。

19岁的韩愈进京首次参加科考,一路赶考,一路宣扬自己的文学主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