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嫔妃中朱由校是谁的儿子

第257章 再起心思(第1/2页)

朱由校语气平和,似乎没意识到这话会激起多大的浪花。

这话一出口,不仅孙阁老等文臣惊讶,就连英国公张维贤也瞠目结舌,

“陛下,您明白这样做意味着什么吗?”

吏,是地位低下的,别说当官,一辈子都没资格参加科举。

“既然官短缺,日常事务大多依赖吏来执行,为什么不能直接提升有能力的吏为官,何必另找新人?

“陛下,万万使不得啊!”

文臣们纷纷反对,这样做了之后,读书人还怎么能高高在上,独自享有尊荣呢?

“行不行,不是你们能说的,也不是朕一个人说了算的。”

“官员和小吏们,如果你们不愿意,为何不去问问那些地位低微的小吏呢?”

孙承宗,这个老练稳重的内阁老臣,想要阻止这个变化,还没等他开口,就感觉世界在旋转,晕了过去。

\"快叫御医来!\"朱由校急忙下令找御医,心里却暗暗叹息,这么大的臣子,竟然承受不了这么大的压力。

小小的吏员升个小官,这算什么大事?

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能规定士农工商的秩序,我朱由校难道就不能打破官员和小吏之间的壁垒吗?

随着科举暂停和吏员升官的讨论从应天府逐渐传遍四海,大明表面上看似平静,里面却已经暗流汹涌。

旁边的清朝八旗,也掩盖不住动荡。

皇太极原本想调动八旗的精锐部队,消灭明朝边境的屯垦基地,觉得这招非常高明。

没想到强大的八旗骑兵,没遇到敌人就败下阵来,皇上的威严受损,让皇太极愤怒又无奈,以至于旧病复发,血流不止,中西药一块儿用,才稍微好一点。

还没想出对策,南洋那边又传来紧急军报,说明军南征胜利了,马六甲海峡已经被他们控制了。

马六甲这个名字,本来对天聪汗皇太极来说没什么感觉。

但明朝看重的地方,肯定有它的道理。经过一番折腾,从葡萄牙人那里了解到那地方的重要性,皇太极心里很不是滋味。

看着明朝一天天变化,越来越强大,反过来清朝八旗这边,粮食短缺,火器也不够,情况非常危险。

皇太极以前用时间换空间,想等待时机改变局势,但现在他怀疑自己能不能等到明朝内部出乱子,生怕自己这边先撑不住。

毕竟,几十万八旗子弟等着吃饭,压力山大啊。

李氏朝鲜虽然富饶,但抢劫也差不多到头了,皇太极很清楚,如果不改变,清朝八旗可能不用等到明军来打,自己就会崩溃。

\"我发誓要让马蹄踏遍中原,到长江边饮水!\"皇太极在心里给自己加油,重新点燃了斗志。

粮食不够?抢就是了!

八旗的刀枪,哪是用来摆着看的?

计划定了,皇太极环顾四周,蒙古部落是盟友,不能轻易动手。

明朝的屯田虽然东西多,但攻打它等于引火烧身,不是聪明的做法。

林丹汗去世早,他儿子躲得远远的不想打,皇太极作为叔叔,想教育侄子别不懂事,可连个门路都没有,心里苦啊。

说到李朝,已经是臣服的国家,更不能去掠夺了。况且它已经受到了明清两国夹击的困扰,几乎荒废了,再去索取就像是在干枯的池塘里捕鱼。

皇太极四处寻找,最终眼睛有了目标。

抢谁不重要,关键是要物资,清朝八旗需要活下去的资本。

明朝强大难以动摇,李朝贫瘠,漠南蒙古忽近忽远,到处都是障碍,做强盗这条路,皇太极才明白,根本不是一条顺利的路。

在北方边疆以外,还存在着一块没有被八旗军队铁蹄践踏的土地,那里是遥远而又荒芜的漠北地区。

确实,如果不是皇太极已经别无选择,这个地方绝不会成为他的第一选项。

但是,为了部落的延续,哪怕前途布满荆棘,他也决定踏入漠北,试图以此一举改变命运。

经过几次冬去春来的更替,大清八旗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再次召开。

莽古尔泰,这个人本该早就被皇太极除掉的人,却因为命运的捉弄,至今依然安安稳稳。

望着已现老态的四哥,莽古尔泰暗自思量,也许机会就要来临,自己重新掌握大权的日子不远了。

他的野心,再一次燃起!

“大汗,这次北伐,真的是万全之策吗?”

莽古尔泰听了皇太极的话,心里泛起疑惑,怀疑他的病情影响了判断力。

漠北地区,既寒冷异常,那里的人民又性情刚烈,这一行恐怕不仅收获甚微,反而会导致手下勇士损失惨重,实在是得不偿失。

皇太极眼神深沉,心里默想:那里的状况,我怎么会不知道呢?每次行动都要详细策划,征服可不是仅仅靠挥刀就能做到的。

但这样的话,当然不能直接跟粗人说明。

“如果不愿